English

汤姆·斯托帕德

1999-04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电影《莎翁情史》得到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奖,一派风光,这里面有个较不为公众注意的奖项——最佳原创剧本奖,得奖者是汤姆·斯托帕德和马克·诺曼。汤姆·斯托帕德固然将因此为更多的人所知道,但这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,因为他在戏剧界的声誉早已经登峰造极,如果不是无以复加的话。

英美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不是很看得起电影的,电影在院线放映几轮之后便沦落为录影带,成了卡车司机也可以随便租上一部打发漫漫长夜的廉价品。戏剧则不一样,观众少,票价高,真人表演,如果没有成为经典剧目,永远都不会再上舞台。若想显示自己的品味凌驾于大众之上,看戏绝对是个好选择。外国人到了纽约,第一个夜晚总要奉献给舞台剧或者音乐剧,也不管听不听得懂,喜欢不喜欢。如此叶公好龙当然遭人家背地里哂笑,不过戏剧在人们心目中之尊贵也可见一斑。80年代初美国戏剧界大喊“英国人来了,英国人来了!”视若虎狼。而当时名气最响的英国戏剧家要数哈罗德·品特和汤姆·斯托帕德。

从语言风格上来看,品特和斯托帕德的作品恰好南辕北辙。品特的人物对白是欲言又止,欲说还休,心底的潜流愈汹涌,外在的表现愈克制。斯托帕德的对白却如悬崖飞瀑,稍无遮拦,有分寸的认为他承继了王尔德的衣钵,极力推崇的干脆说他的双关语运用得比莎士比亚还略胜一筹。当然,这主要讲的是斯托帕德的处女剧作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之死》。此剧1966年初上舞台反响平平,半年后由国家剧院排演再上,却引发一场轰动。斯托帕德一时间由无名小卒跃升为最引人注目的英伦剧作家。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本是《哈姆雷特》剧中受篡位国王之命,陪伴被认作疯人的哈姆雷特去英国的两个朝臣。斯托帕德将这段情节加以放大,两个弄臣反配为主,他们的一系列遭遇成为药引,引出斯托帕德对人的浑噩命运的思考。后来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之死》被改编为电影,因为舞台味过重,玄思味太强,不是很成功。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觉得如行山阴道上,智力受到空前挑战。斯托帕德是思接千古,记得里面有一段是戏仿科学史上的诸多重大发现,揭示其非理性的一面,掉在牛顿头上的那枚苹果就给好好地调侃了一番。斯托帕德自承他曾受过贝克特的影响,如果仅仅从语言风格上着眼,或许觉得有些费解,毕竟贝克特的风格是那么疏离内敛。不过,我想大家应该知道贝克特的小说《无名的人》最后那段特别有名的独白:“你必须继续讲下去,我不能继续讲下去,我将要继续讲下去。”谁说斯托帕德那滔滔不绝的人物对白不是对无可说、无以说、无法说的一种掩饰,一种反抗呢?

70年代,汤姆·斯托帕德最重要的两部剧作《滑稽模仿》和《跳跃者》,奇特的情节,玄奥的主题和闹剧的形式是它们的注册商标。1981年梅绍武先生将斯托帕德针砭英国新闻界的剧作《黑夜与白昼》介绍到中国来,这很可能是中国读者第一次见识斯氏的作品。不过我觉得这部戏立意太浅,文采也好像烟雾里的一道光,晃晃地,然而照射不出来,应该算不上佳作。真正在美国为斯托帕德赢得巨大声誉的是1984年的喜剧《真情》。我有一盒录音带,是这出戏上演以后又在录音棚制作的,男女主角仍是原来的班底:杰里米·艾恩斯和格伦·克洛丝。头一次听的时候有些莫明所以,后来才发觉原来整个第一场丈夫发现妻子有外遇的情节是“戏中戏”,而与“戏”针锋相对的,两对夫妇中,没有在“戏”中上演通奸的一男一女反而是现实中的真正不忠者。显而易见斯托帕德是在向王尔德的名言致敬:不是艺术模仿生活,而是生活模仿艺术。但不同于以往抽象诡奥的思辩风格,这一次斯托帕德用辛辣却微妙,深刻而又温暖的笔触探究人性深处的背叛、妒忌、激情等主题。好像是斯托帕德擎着温情的大?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,与以前他那种由于荒谬的迫压而流露出的犬儒精神相对垒。凤凰涅?也好,作茧自缚也罢,这次转变之于斯托帕德意味深长。

题旨可以变,不变的是妙语连珠,技巧娴熟,感情丰沛。《莎翁情史》我还没有看过,但读了各大报章的评价,众口一词称它是场语言的盛筵。《时代周刊》还特意请美国莎学权威哈罗德·布鲁姆发表意见,布鲁姆摆足专家的架势,对剧本中一些于史有悖的处理提出微词,却也不得不承认对白精彩,电光火石。这几年美国影坛外强中干,进退失据,屡屡被英国人占去风头,电影界继戏剧界之后喊“英国人来了,英国人来了!”。没错,汤姆·斯托帕德就是英国人,他在美国已拿了两尊托尼奖,现在又添了一尊奥斯卡。电影《莎翁情史》得到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奖,一派风光,这里面有个较不为公众注意的奖项———最佳原创剧本奖,得奖者是汤姆·斯托帕德和马克·诺曼。汤姆·斯托帕德固然将因此为更多的人所知道,但这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,因为他在戏剧界的声誉早已经登峰造极,如果不是无以复加的话。

英美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不是很看得起电影的,电影在院线放映几轮之后便沦落为录影带,成了卡车司机也可以随便租上一部打发漫漫长夜的廉价品。戏剧则不一样,观众少,票价高,真人表演,如果没有成为经典剧目,永远都不会再上舞台。若想显示自己的品味凌驾于大众之上,看戏绝对是个好选择。外国人到了纽约,第一个夜晚总要奉献给舞台剧或者音乐剧,也不管听不听得懂,喜欢不喜欢。如此叶公好龙当然遭人家背地里哂笑,不过戏剧在人们心目中之尊贵也可见一斑。80年代初美国戏剧界大喊“英国人来了,英国人来了!”视若虎狼。而当时名气最响的英国戏剧家要数哈罗德·品特和汤姆·斯托帕德。

从语言风格上来看,品特和斯托帕德的作品恰好南辕北辙。品特的人物对白是欲言又止,欲说还休,心底的潜流愈汹涌,外在的表现愈克制。斯托帕德的对白却如悬崖飞瀑,稍无遮拦,有分寸的认为他承继了王尔德的衣钵,极力推崇的干脆说他的双关语运用得比莎士比亚还略胜一筹。当然,这主要讲的是斯托帕德的处女剧作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之死》。此剧1966年初上舞台反响平平,半年后由国家剧院排演再上,却引发一场轰动。斯托帕德一时间由无名小卒跃升为最引人注目的英伦剧作家。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本是《哈姆雷特》剧中受篡位国王之命,陪伴被认作疯人的哈姆雷特去英国的两个朝臣。斯托帕德将这段情节加以放大,两个弄臣反配为主,他们的一系列遭遇成为药引,引出斯托帕德对人的浑噩命运的思考。后来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之死》被改编为电影,因为舞台味过重,玄思味太强,不是很成功。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觉得如行山阴道上,智力受到空前挑战。斯托帕德是思接千古,记得里面有一段是戏仿科学史上的诸多重大发现,揭示其非理性的一面,掉在牛顿头上的那枚苹果就给好好地调侃了一番。斯托帕德自承他曾受过贝克特的影响,如果仅仅从语言风格上着眼,或许觉得有些费解,毕竟贝克特的风格是那么疏离内敛。不过,我想大家应该知道贝克特的小说《无名的人》最后那段特别有名的独白:“你必须继续讲下去,我不能继续讲下去,我将要继续讲下去。”谁说斯托帕德那滔滔不绝的人物对白不是对无可说、无以说、无法说的一种掩饰,一种反抗呢?

70年代,汤姆·斯托帕德最重要的两部剧作《滑稽模仿》和《跳跃者》,奇特的情节,玄奥的主题和闹剧的形式是它们的注册商标。1981年梅绍武先生将斯托帕德针砭英国新闻界的剧作《黑夜与白昼》介绍到中国来,这很可能是中国读者第一次见识斯氏的作品。不过我觉得这部戏立意太浅,文采也好像烟雾里的一道光,晃晃地,然而照射不出来,应该算不上佳作。真正在美国为斯托帕德赢得巨大声誉的是1984年的喜剧《真情》。我有一盒录音带,是这出戏上演以后又在录音棚制作的,男女主角仍是原来的班底:杰里米·艾恩斯和格伦·克洛丝。头一次听的时候有些莫明所以,后来才发觉原来整个第一场丈夫发现妻子有外遇的情节是“戏中戏”,而与“戏”针锋相对的,两对夫妇中,没有在“戏”中上演通奸的一男一女反而是现实中的真正不忠者。显而易见斯托帕德是在向王尔德的名言致敬:不是艺术模仿生活,而是生活模仿艺术。但不同于以往抽象诡奥的思辩风格,这一次斯托帕德用辛辣却微妙,深刻而又温暖的笔触探究人性深处的背叛、妒忌、激情等主题。好像是斯托帕德擎着温情的大?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,与以前他那种由于荒谬的迫压而流露出的犬儒精神相对垒。凤凰涅?也好,作茧自缚也罢,这次转变之于斯托帕德意味深长。

题旨可以变,不变的是妙语连珠,技巧娴熟,感情丰沛。《莎翁情史》我还没有看过,但读了各大报章的评价,众口一词称它是场语言的盛筵。《时代周刊》还特意请美国莎学权威哈罗德·布鲁姆发表意见,布鲁姆摆足专家的架势,对剧本中一些于史有悖的处理提出微词,却也不得不承认对白精彩,电光火石。这几年美国影坛外强中干,进退失据,屡屡被英国人占去风头,电影界继戏剧界之后喊“英国人来了,英国人来了!”。没错,汤姆·斯托帕德就是英国人,他在美国已拿了两尊托尼奖,现在又添了一尊奥斯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